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2023-03-19 二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新课标要求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锐角和钝角,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如: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教材都安排了即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有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图。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计算教学继续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许多例题和习题具有开放性,提供让学生继续探索的线索,为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9、如果你亲戚朋友送你一件DIY手工艺制品你是否会喜欢?表内除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计算也是学生
(2)文化优势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
6、你购买DIY手工艺制品的目的有那些?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除法(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段集中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第二,除法的初步认识分“平均分”和“除法”两段进行。“平均分”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除法”则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第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习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除法计算教学与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购买消费DIY手工艺品的特点分析3、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
是□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
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喜欢□一般□不喜欢□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六)DIY手工艺品的“创作交流性”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实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单元安排了认识锐角与钝角、简单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锐角与钝角的应用,理解平移、旋转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学会对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DIY手工艺品的“价格弹性化”5、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1、DIY手工艺市场状况分析例如,在“找规律”单元,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又如在“图形与变换”单元,让学生用学具制作美丽而有趣的玩具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
(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1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
1cm2cm3cm7cm10cm26cm
课后反思: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
③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④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
⑦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
①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
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10厘米40厘米1厘米1米35厘米5厘米28米
六、课外活动: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标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率: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1m=100cm100cm=1m
课后反思:
第3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
(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
(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
5、P5做一做第2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①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
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强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
三、巩固练习。
1、P6做一做:
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第6、7题:
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
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五、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课后反思: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短。
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
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例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
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
(3)还可以怎样想?
(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
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第8题:
(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
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
3厘米(食指长3-4厘米)
6米(教室宽6米);
8米(教室长9米);
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
(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
第9题:
(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宽,房门比1米窄)
第10题:
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
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
第11题:
(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
(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
(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
(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
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
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
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
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4课时
3、解决问题………………………………………2课时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
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
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
二(2)班是2个老师带着32个学生;
二(3)班是2个老师带着37个学生;
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
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
2、列式待算:35+2=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
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
3、引导列竖式笔算:
(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3、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冬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兔子们为了很好的过冬,它们给自己盖了许多新房子,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扳书课题:《小兔安家》
二、探索发现
1、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小兔们在干什么?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这两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2、 小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去休息。你们能用小兔的只数和房间数这两个条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3、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的问题是:12只小白兔住4间房子了,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白兔?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住几间房子?
生3:12只小白兔住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
生4:如果每间房子住2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几间房子?
……
按汇报的顺序,教师在表格上记录如下:
有几间房子
4
?
3
?
?
?
6
2
每间有几只小白兔
?
6
?
2
3
4
?
?
4、 师:很好,大家合作,一共提出了8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这些问题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生1:一类知道有几间房子,求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兔;另一类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兔,求需要几间房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大家都同意这么分,好,现在请各小组分工解答上面的8道题,完成解答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新任务,把你们的算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排列,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2÷2=6(只) 12÷6=2(间)
12÷3=4(只) 12÷4=3(间)
12÷4=3(只) 12÷3=4(间)
12÷6=2(只) 12÷2=6(间)
生1:左边的4个算式是同一类问题,知道房子的间数,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右边的4个算式是另一类问题,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白兔,求要住几间房子。
生2:这两类问题的答案中,数量单位不同。
生3:每一行中,左、右两个算式,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的。
师:你们发现了不少规律,再把几个算式联系起来想一想:每间住的小白兔只数与所需房子的间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4:我们发现,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少,需要的房间就多;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多,需要的房子就少。
5、 师:你们真棒!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它给我们提出了: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独立解决,汇报算法。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 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哪些文案: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最新数学新课标要求》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