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 文案: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1]社会公德体现了公民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其社会公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问题
1.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偏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和道德表述,从未落脚于实际的公共生活。我国传统的教育目标是要“建国君民”,“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要实现“内圣外王”,这种培养圣贤的德育目标因其过于高远空洞与难于实现而对于人们实际的道德生活难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不少学校并未对这一宏观方向进行细化,特别是没有落脚到学生在公共社会中具体的道德生活规范,直接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不具有层次性。社会公德虽然是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则,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对不同群体采用相同层次的目标显然是欠妥的。
2.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社会公德教育。不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等同,甚至借助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力量去强制推行,造成在教育内容上的政治化与宏大化。事实上,政治与道德有着重大的区别:政治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主要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各种社会关系,主要内容涉及个体的生存及价值、爱情、婚姻、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2]其二,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国家、集体的责任与义务,忽视学生的道德权利。这也是我国长期的传统,追求完人的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抛弃小我而成全他人,但这些圣贤也难以做到的内容要求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三,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大多停留于泛泛而谈的层面,因其空泛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难以付诸实践。其四,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或完成某一任务而搞一些活动,没有使社会公德教育成为常态,造成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零星而不系统。
3.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表现为:其一,重知轻行,以课堂教学和传播书本知识为主。我们固然应向学生传授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但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一切道德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一种实践精神,因此,采用实践的教育方式更为重要,而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行为的问题。其二,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社会公德教育以强制性方式进行。由于不少人把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就采用了政治教育常用的宣传、灌输、说教等方式,这些方式对政治教育可能有效,但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则是主动自觉的,因此,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4.评价评估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对学生社会公德情况的评价主要由学校的教师进行,而教师难以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那些具有重要发言权的群体则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其次,评价方式以书面考核为主。如前所述,道德养成更多地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只能了解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社会公德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不能真正考评其行为状况,因为人的认识与行为并不会时时保持统一。再次,评价内容过于宏大,与社会公共生活联系不紧密。
5.外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的公共生活环境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使学生公德教育缺乏良好的外在保障环境。我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使国家意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影响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导致人们重私德而轻公德,再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使我国的社会公德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律保障不力。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不少漏洞,特别是对于社会公德方面的规定还很少,如对于见义勇为、遵章守纪等方面的规定要么没有,要么还很粗疏,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违反社会公德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和处罚,这些都足以使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社会公德教育大打折扣。
二、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机制
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社会公德形成的机制。总的来看,青年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就是一个把外在社会公德规范变为其内在要求的过程,是一个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人的大脑如同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一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积极选择、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使用等环节。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机制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主体积极地选择外界信息
这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机制中的基础。心理的本质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非对外部世界如照镜子一般的机械反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白纸一张,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主动积极地去选择相关的信息。学生对于社会公德有关信息的选择也是如此,这也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公德教育收效不大。2.把接受的有关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
即在接受新信息的过程中,个体原有的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而不断形成了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3]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发展。同化是指主体直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去吸收和整合外界信息;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原有图式从而容纳新信息的过程。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个通过不断同化与顺应,把外在的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于自身的道德结构,从而不断完善与改变自己已有观念的过程。
3.把已形成的社会公德观念通过行为外化
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公德观念后,必定要通过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这相当于是信息的输出环节。
4.社会公德行为的反馈与强化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等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行为所获得的结果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也即是得到了正强化;反之,当人的行为所获得的结果对其不利,则这种行为会减弱或消逝,也即是负强化。学生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公德行为后,社会和他人给予的肯定或否定等反馈对其社会公德心理具有强化作用。
三、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确定合理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体系
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守现代公共生活行为规范的公民。长期以来,“政治人”这一人性假设在我国德育领域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但这一现象目前正在改变。我们应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向,并围绕现代公民应具有的素质提出更加具体的目标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几大方面,并再分别细化具体内容,形成体系。另外,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要有层次性。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及角色特征。其次,应确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使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有所侧重。如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意识到养成文明习惯,最后到情感升华等,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2.形成专门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要有专门的社会公德教育教材。其次,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理想,具体规则贫乏的现象,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针对性。我们还应突破仅限于文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小课程观,要将社会公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把校园文化、社会道德文化等都纳入其中。再次,要注意把学生的社会道德义务与权利相统一,彻底抛弃“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最后,要注意把传统的社会公德内容与现代社会公德内容相统一。我国传统德育中一些很好的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仁者爱人”等,都是我们应发扬光大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而民主、平等等观念是时代的主旋律,在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弘扬。
3.选择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途径与方法
正确实施社会公德教育是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首先,要改变一味地灌输理论的方法,采用多种社会公德教育模式。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德育模式,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我国有人把德育模式总结为以下几种:学会关心型模式、欣赏型模式、主体型模式、主体间性型模式、对话型模式、校本型模式、网络型模式、生态型模式、生活型模式等。[4]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榜样、情境、体验、说服、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特质,例如青年学生处于成人初期,其心理基本成熟,是更加成熟的主体,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年学生处于第三水平即后习俗水平,其特点是了解行为规范为大家所建立且在大家认可下是可以改变的,道德判断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而不是取决于他人的意见。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理性认识为主,在道德判断中主体性大大增强,从被动服从和遵循外在的公德规范到对外界要求进行取舍,逐渐走向自律。
4.科学评估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部保障
在评价评估方面,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成效评估主体不应只局限于教师,而应扩展到社会、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己。其次,改变评价方式,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评价落实到实践层面,在实践中去评价其社会公德水平。再次,评价内容要从学生的公共生活出发,具体有可操作性。在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部保障方面:一是要加强“德与法”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社会公德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重德性轻契约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只靠道德调节导致了社会公德建设与教育都缺乏力度。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无不是运用法律和道德并举的方式去规范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我国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要改变公共生活环境。单纯地依靠教育是不可能改变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状的,政府要努力发展公共领域,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同时,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年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 文案: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
家长们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够理想。部分孩子缺少勤奋读书的思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贪玩、学习不刻苦,特别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甚至不完成作业也无所谓……没有较好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掌握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初步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逐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2、探索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2、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评价思想的促进作用。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评价原则:
(一)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积极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开展实验,总结反思评价标准、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同时考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观察法: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并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以达到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经验总结法: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其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
(二)评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以《公民道德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学守则》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
(2)科学性原则。
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评价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发展性原则。
根据各年段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教育内容、方法、要求及评价都不能一刀切,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特点,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4)差异性原则。
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既注意一般性特点,又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反复性原则
习惯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习惯永久保留下来。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并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
四、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周期:两年,即2009.9~2011.6。
分三大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9.9—2009.10)
主要工作包括:
(1)确定研究人员。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3)建立课题研究组织和领导机构。
(4)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参研人员阅读。
(5)对实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作调查分析。
(6)课题组作实验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09.11—2010.4)
(1)在学校和家庭,开展学生在三方面的主要习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调查研究。
(2)进行理论总结,形成理论特色,提出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理论改造和创新。
(3)突出实践特色,实施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
(4)加强实验的规范管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3、成果总结阶段(2010.5—2010.6)
(1)完善实验,并进行数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2)根据实验情况,完善理论研究,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
(3)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的汇总。
(4)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
五、实验途径:
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发展性评价”观念,做好实施的思想与理论准备。领会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观念。
(一)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1、探索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2、尝试一种新的“争章夺星”评价模式。
“争章夺星”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该校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过程评价,把评价的奖项分为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和综合奖四类。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属单项奖,其评价以“章”为载体;当学生所获“章”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评综合奖,其评价以“星”为载体,分为金星、银星、铜星三个级别。三类章与三类星构成倒T型目标结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争章夺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主体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好坏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前期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小低段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机制的研究。时代要求我们,现状迫使我们,着重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的内容体系问题,探索如何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共性与个性。为此,根据我校低段学生班额大的特点,开展“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其价值在:课题既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它是一种对于传统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美观、实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奖票、小红花、小奖品”,对于小学低段的儿童来说,觉得非常新奇,很感兴趣。
3、组织学生观看对行为习惯养成有益的教育片。
教育片直观、生动活泼,对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育片《篮球女孩》让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又如:观看东莞市朝天小学大课间的广播操录像,让孩子们出操、列队快、静、齐。还有《少女穆然》等教育片。这些教育片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迹激励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能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常言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统一认识就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可以由此内化为行动。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针对年级特征经常给学生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
2、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班主任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又如:培养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楼道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再利用班会时间,多次领着队伍到楼梯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上下楼梯就形成了好习惯。
3、讨论交流他律变自律。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一方面以课堂为主,讲、练、谈多方面结合。另一方面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或者不良影响时,也要选取到课堂上来,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明白道理,认清问题,将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如二年级开学初,我在班上要求每人负责自己的座位周围环境卫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可是,我也常常发现有那么二、三个孩子的座位上明明有垃圾却没有清洁,一询问,这些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别人掉在我这里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这些孩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把垃圾捡到垃圾桶。然后,我们开展“我是卫生小天使”的保洁活动,结果,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如:三年级开始,有的孩子开始迷恋网络游戏,星期六、日整日去游戏机室打游戏,甚至作业也不完成。针对这种苗头,我们各班迅速展开活动。有的组织辩论会:“网络游戏,好?不好?”有的开主题班会:“远离网络游戏,珍惜少年时光。”还有的观看学校的专题小品《呼唤》。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交流,孩子们对网络游戏有所抵制,变他律为自律。
(三)、个别谈话,因材施教。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如:小聪对做作业要“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个要求总是达不到,他告诉我,很难做到。我根据具体情况,把这个目标化为三级具体的小目标,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等他达到后,我请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到第三阶段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呈阶梯式上升,小聪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
(四)、家校联系,达成一致。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要取得实效,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精心策划、准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各班的教师把学校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要求一一告知,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有时,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五)、必要惩罚,纠正不良行为。
著名学者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比如“做作业要工整的习惯”,有个别的学生通过教育仍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惩罚。如让学生重做作业一次,甚至两次,通过行为惩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翘起大拇指,赏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赏识教育揭示和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也十分重视运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如:当看见学生放学后在班级图书角静静地看书时,我往往会用十分兴奋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爱看书的习惯会让你越来越聪明!”“老师真喜欢看你看书时的样子!”又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
经常翘起自己的大拇指,赏识学生好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的时候,更是以赏识为主去激发、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效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校低年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提高,低年段的教师也取得可喜进步。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
(1)在做人方面,突出爱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有真爱,负责任,明理诚信,乐观豁达。如:谦让和睦,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学会倾听……
(2)在做事方面,侧重规则意识的评价。主要包括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如: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制度,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学会自理,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时作息,遵守规则,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3)在学习方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如:按时作业,书写工整,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就会朝好的方面养成!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 文案:
目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错误的教育理念无法引领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一些教师无法承担生命教育之职责。针对问题,笔者提出应对之策,政府与社会承担教化之责,父母尽家庭教育之责,学校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教师自觉承担学校教育之责。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实施之法。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现实困扰的原因曾几何时,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然而一些现象却在刺痛着我们的神经:厌恶学习,不思进取,沉溺网络者有之;生活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甚至放弃自己生命者有之;违法犯罪甚至杀父弑母者也屡见不鲜。父母们慨叹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们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我们禁不住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青少年教育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迷茫。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上存在着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每看新闻,总免不了心痛:当生命的花苞还没有绽放,却受到废气的污染而导致血铅超标;当孩子生命最需要父母关爱与教导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致使生命无法得到爱的滋养与正确的教导。环顾我们的社会:不良网吧或隐或现的在城市与乡村的大街小巷出现,骗子手法五花八门,企业失信常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刀枪不入”吗?当助人为乐者受到讹诈,不敢再扶跌倒的老人;当拾金不昧者被告上法庭,以泪洗面;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救治,生命垂危;……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呢?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是人的本性流露。当社会机制与社会风气让人本来具有的善心都不敢显露的时候,我们如何奢谈教育?司马迁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环境使然。基于此,儒家很早就提出教化观念,即通过政教风化,文明以化天下,从而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所谓:“美教化,移风俗。”一个缺乏教化的民族,无论物质如何丰富,心灵上也无法感受幸福!其二,错误的教育理念无法引领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教育本质上是追求灵魂的卓越,核心在于人格的涵养,即“如何使人成之为人”。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几乎不谋而合。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却遵循着一个奇怪的逻辑:上好的小学是为了上一个好初中,上好初中是为了上一个好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有更多的票子、更气派的车子,更高的职位与名气。所有的这一切的归宿,都指向了名利等这些外在于生命本质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来是为了培养本质优秀而不是技艺优秀的人,本质优秀的人必然是善良而真诚的。人之所以为天下贵,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知有气有义。荀子有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义”的内涵是什么呢?它包括了文化素养和文明层次,精神气质和行为标准。所以教育在本质上与人的生命有关,是为了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尺度,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份生计!而我们的教育过多地把人引向了生物的、物质的存在,仅仅从生存层面上,而没有从生活与生命的层面上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塑造人的灵魂。所以学生会产生“参加高考就为了找一个好工作”的生命困顿,才会有“被中国教育逼疯了”的呐喊与彷徨!所以,有的学生到了大学,无法找到人生的目标,把有一份好工作,或者有房有车作为人生的理想。我们的教育没有点燃希望,以至于上海海洋大学自杀的研究生杨元元以生命追问:“知识为什么改变不了命运?”究其根源,是我们社会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在工业社会,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是“我有什么?”而不是“我是什么?”,所以人对物质表现出无限的贪恋,人的欲望被物质利益所刺激而无限膨胀,而忘记了“我是什么”,当人的心灵被物质利益所蒙蔽的时候,迷失的不仅仅是教育!其三,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一些教师无法承担生命教育之职责。我们的评价机制围绕升学率而展开的,现在的考核机制基本上是量化考核,实际上,生命是无法量化,德育更无法量化。人生而有差别,在体能、智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常识。然而,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却“一刀切”,成绩优劣成为生命优劣的标准。在这种体制下的教师必然是痛苦的,因为不仅要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还要背负家长与社会的期望与责任,背负着教育“无限责任”的中小学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点灯”,像陀螺一样,在忙碌中透支自己的健康。她们面临着永无止境的激烈的竞争,每位老师惟恐自己的学生比不过别人,人际不免紧张与疏离,教育很难形成合力。“高压”之下的教师难免紧张与焦虑。据报道,至少有七成中学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痛苦的教师如何教出快乐的学生!学生更是苦不堪言。不管资质如何,智商高低,不得不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以期望可以得到一张好学校的入场券。为了避免安全事故,有的学校连每年学生期待的春游、秋游都取消了!结果却不尽人意。很多经过十几年语文教育的学生,到大学里却写不出一篇合格的文章,脱离了中学的应试体制,人生却失去了方向,甚至网瘾、自杀等也屡屡见于报端。这种体制下的教育向社会输送了“知识人”而不是“智慧”和“德性”的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中学教师在这种体制下无法承担教育的“天职”。何谓“教”?中庸有言:“修道只谓教”。当教师仅“谋食”而不“谋道”时,当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无法提升时,当教师的生命也处于焦躁与急功近利时,如何以生命涵养生命?更有甚者,吉林松原高考作弊案让我们看到了身为教育者的教师可以成为作弊者的帮凶与率先垂范的表率,还有什么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犯罪对教育本身更具有杀伤力呢?综上所述,青少年生命教育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对症下药,否则无法根除病根!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有关!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多管齐下,才能铲除引发青少年一系列问题的不良土壤,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引导公民积极向善,承担教化之责,官员身体力行,做万民之表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管部门改变教育评价机制,让教育回归于教育的本来。其次,父母尽家庭教育之责,悉心养育教导子女,言传身教,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做什么样的人!再次,学校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修身立德明理,教师心存大道,存天理,以身体道,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与素养。生命教育才能放出夺目的光彩!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作为教育者,社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在呼吁社会承担教化之责,主管部门改变教育评价机制,让教育回归于本来的同时,只能尽一己之力,担一己之责!但是我们可以营造小环境,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尽自己的力量。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杭州市清河中学为例,作了如下尝试:第一,学校与社区加强合作,共促学生生命成长。学校团委与社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社区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在社区从事志愿者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环保、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事情。社区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优秀志愿者,并载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与社区帮助他们共度难关,使学生能安心学习;对于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我们请学生所在的社区共同关注,学校致力于学生的行为纠正,社区则与学生家长配合,关注学生假期等时间的表现,三方力量共同努力,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学校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学生生命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青春期是生命成长中的“风暴期”与“断乳期”,很多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如何与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是初中生家长比较棘手与困惑得问题。学校为此开设各种家庭教育讲座,为了给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清河中学特意请来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刘梅英老师为全校学生家长作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的报告。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请了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何振作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的讲座。此外,还经常让优秀家长给其他家长介绍教育智慧、亲子沟通的方法等。第三,让校园充满“书香”,以文化经典涵养学生的生命。学校应该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读经典”活动,学校购买经典类图书(包括思想类、文学类、科学类、生活类经典),每个班级布置经典书架(每班50本以上),保证每周2小时的固定经典阅读时间。为配合学生的读书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唐诗王”、“宋词王”、“经典阅读王”、“诗词对对碰”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浸润在经典之中,让阅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光。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了“人文知识”社团,通过观看经典影视了解自然、人文知识,为学生生命铺上更厚实的人文底蕴。第四,改变评价机制。目前,中小学学生评价中往往容易出现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知识接受程度代替整体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难以促进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更难点燃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浙江杭州市的清河中学正在实施“亮出精彩,为幸福人生奠基”工程,内容包括:个性特长发展工程,炫出精彩展示工程,幸福家庭亲子工程等。初中是学生生命发展最为迅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学生特长的培育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学校成立了包括做寿司、种菜等近50个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加入,到学期末学校评选优秀社团成员,给予学生发展特长更多的激励。很多孩子都有自己“引以为骄傲”的“绝活”,为此学校实施了“炫出精彩”的“校园吉尼斯”活动。每月有1个小时的现场比拼时间,项目来源于学生自我申报,参加方式可以是提前报名,也可以现场报名。学校还设立有亲子运动会、亲子登山等活动,增加父母与孩子情感,促进家庭和谐。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得到愉悦,更使他们生命延展到更广阔的视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不利影响。人生其实是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精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每一种精彩都是成功的。笔者在思考与实践中深感,摆脱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困境有赖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其如此,则教育幸甚,学生幸甚!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 文案:
老师的关爱,学生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德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旧时代师生关系所存在的弊端。旧的师生关系中;对分数不高、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辍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尤其在加强“问题生”的管理方面。正确对待问题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每当教师谈到学生“逆反”“不听话”,就会产生该生是钉子,是令人头疼,棘手的差生的念头。但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逆反心理,我们要靠多沟通,多谈心。千万不能以老师的威严对其施加压力,强行说教。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仅搞不好师生关系更加增加其逆反心理。
总之,我们不能以对立的心态来对待问题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坐下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给他们以朋友的关心、期待和信任。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本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措施,发扬优势,克服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渐渐地调整好他们的心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就对教育者充满信心,使教育者为知己和朋友,愿意与教育者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肯定教育者的劳动成果。教育者在这样的良好关系中不断体验到自己劳动被认可的一种成功感和愉快感,这种情感又进一步的成为教育者更进一步的动力,这样教育者就会始终把这种劳动看作自己的需要、乐趣和追求。
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地交流。随着时代的变化,师生角色已发生改变。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工作者,
他们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对于不同的学生,无论他们的成绩有多大的区别,教师都不应该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作为教师应该去挖掘他们身上暂时不起眼的地方。教师不可以去讽刺、挖苦学生。quot;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quot;,也许就是那么一句话,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以信心、鼓励,与学生分享他们的苦与乐。所谓quot;亲其师,信其道quot;,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知道现在的许多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教师,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的挑战。倘若教师不继续充实自己,学生也会因此而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产生怀疑,而逐渐远离教师。可想而知其师生关系不会好到那里。教师精湛的学术以及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之一,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关键方面。特别是在当今提倡创新教育的时代,也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强。
《老师关爱学生的作文(精选6篇)》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希望在写《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