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作文 七下诗歌鉴赏训练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作文 七下诗歌鉴赏训练文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进行综合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4.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5.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________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
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
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
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未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会当: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示例: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和风霜。
故答案为: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①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答案】(1)C
(2)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对诗句品析有误。“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错。作者通过也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仅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借此诗抒发心中对时局的忧愤,表达了对晚唐政治的不满和对时局的担忧。
(2)这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烟雾、江水、月亮、沙滩,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此题要把淮河秋水荡漾、水烟和月光笼罩流水与河岸的景象描绘出来,也就是一定要把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1)B
(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解析】【分析】(1)B项“作者近望泰山”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齐鲁青未了”不是近望泰山,而是远望泰山。
(2)“阴阳割昏晓”: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这是写泰山两面的光明与阴暗的反差大。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B
⑵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抓住“割昏晓”明确高大巍峨的特点。
10.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体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C.这首诗即景说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D.全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答案】(1)绝句
(2)B
【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
(2)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错误,“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故选B。
故答案为:⑴绝句;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1)北宋;王安石
(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北宋;王安石;
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⑵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古诗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作文 七下诗歌鉴赏训练文案: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生活哲理20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后辞官还乡,受诬陷下狱,忧愤而亡。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有《龚自珍全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名句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从空间角度描写天地的广大,“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自身情状。天、地、人三位一体,勾勒出一幅辽阔悠远、空旷苍茫的图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往前看,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看,见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想到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我独自一人忍不住满怀悲伤,热泪流下!
诗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赏析这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其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名句赏析句中的“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这两句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写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名句赏析这两句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丽景色,同时又富含哲理,表明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令人回味无穷。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箫鼓的声音随处可闻,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的衣衫,最普通的帽子,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夜闲游,我还要乘兴,随时拄着拐杖半夜前来敲门。
本诗围绕“游”字展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及淳朴民风的赞美。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名句赏析这两句托物言志,借“落红”抒发自己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奉献全部力量。
满怀无限的离愁别绪,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远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地飘落,它将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鲜花。
本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坚强性格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涕下()岱宗()青未了()
决眦()鸡豚()山重水复()箫鼓()
拄杖()叩门()吟鞭()简朴()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下列诗歌及作者信息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文学家
B.《登飞来峰》——王安石——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C.《望岳》——杜甫——唐——浪漫主义诗人
D.《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思想家、文学家
4.下列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默写。
(1)直接性默写。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②岱宗夫如何?。,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化作春泥更护花。
(2)根据提示默写。
①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的诗句;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的诗句——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②《游山西村》中的“,”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之情,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着希望的启示。
③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虽已辞官还乡,仍心系国事的诗句是:,。
详解详析
1.chuàngtìdàiliǎozìtúnchóngxiāozhǔkòuyínpǔ
2.[解析]AA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解析]C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4.[解析]D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心理。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5.(1)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2)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作文 七下诗歌鉴赏训练文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作文 七下诗歌鉴赏训练文案: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