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意思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意思文案: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意思文案:
1.描写冬天的诗句(一)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公安县怀古》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阁夜》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冬日归旧山》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观放白鹰·其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讽录事宅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邯郸冬至》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2.描写冬天的诗句(二)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悼李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听董大弹胡》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古从军行》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3.描写冬天的诗句(三)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望余雪》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二首·其一》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雪望》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望蓟门》
4.描写冬天的诗句(四)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清平乐》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吕温《冬夜即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齐己《早梅》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吕温《冬夜即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5.描写冬天的古诗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意思文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意思文案: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征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其全文诗句如下: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